拖延症
一、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疾病。拖延症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有害的自我调节失败的形式。拖延症者会因为要开始或者要完成任何任务或决定而感到焦虑,从而将拖延作为应付这种焦虑情绪的形式。
这种行为常伴随有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意识,严重的会导致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二、为什么会有拖延症?
一种观点认为,拖延症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1.环境因素
拖延者的拖延行为与完成任务所受的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拖延者往往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尤其是娱乐方面的诱惑,从而导致了拖延行为。
2.任务特征
(1)任务难度
任务的难易程度会影响个体拖延行为的发生,任务越复杂,人们越容易拖延。当个体认为某项任务超出自己的能力时,由于缺乏对成功的控制感,通常会采用拖延的方式推迟或逃避执行该项任务。
(2)奖惩时限
任务的奖惩时限也影响任务的完成。如果任务奖赏及时,会减少任务完成时间的拖延。
(3)对任务的厌恶程度
对于可能令人乏味、产生挫败感和怨恨的任务,人们会首先选择回避,如果不能回避,就会尽可能地拖延。
三、摆脱拖延只要四步
有人认为拖延症就是懒。实际上,拖延症成因复杂,并不是一个“懒”字就能概括的,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多管齐下。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认识到做任何事都会有瑕疵,不必过多纠结不完美的地方,这样可以使拖延者体验到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导致拖延的发生,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一次成功的经验就可以增加我们对掌握某一行为的期望值,从而有了信心。自我效能感自然也随之增强。因此,在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4、发挥群体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不妨试试找一个学习搭子、跑步搭子、读书搭子一起努力吧!
拖延并不可怕,通过同学们的努力,一定能够改善拖延,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们不必为此恐慌和懊悔。“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